這可能是中學家長最頭疼的。
叛逆,這可是個貶義詞。
我認為,定義為情緒易激動期和獨立適應期為好。
儒家講名不正則言不順,為什么呢?因為,名,實際上表現(xiàn)了人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和判斷。
定義為叛逆,則是說孩子做的都是不符合正道的,是錯誤的,是必須糾正改正的。這直接否定了孩子的言行甚至品行。
既然是叛是逆,那么家長則天然正確,擁有裁判權和決定權,對孩子就只能是要求、命令、壓服,頂多是招安。
當我們想壓服而不是讓對方佩服的時候,遭遇反抗是必然的;這個時候,事情的對錯已經(jīng)被放在次要位置,維護個人自尊成了首要任務。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,情緒化處理事情就難以避免。
即使我們家長有所讓步,也是認為“先不跟小兔崽子一般見識,等他這股子驢勁過去再算賬”,而不是想“我的認識或話語對不對”。這樣,家長孩子就失去了交流探討的基礎,教育效果很難說怎么樣。
也有家長采取對付順毛驢的策略,你不是叛逆嗎?那我不頂你,順著你總應該沒問題了吧。這就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。
我剛才說了,青春期孩子不能被稱為叛逆期,而應該稱為情緒不穩(wěn)定期和人格塑造期。大家都應該清楚,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容易上情緒,這是好事。
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容易上情緒,為什么說是好事呢?這是孩子激素正常分泌的表現(xiàn),是孩子有性情有激情的表現(xiàn),是孩子有沖勁的表現(xiàn),是孩子不甘落后、想表達自己的表現(xiàn),是孩子敢闖敢干的表現(xiàn)。只是他還小,還不能很好的駕馭自己體內(nèi)生發(fā)出來的這股力量,就像天龍八部的段譽,內(nèi)力強大,但是運用不熟,他自己也很苦惱。
這個時候的孩子,長得和大人一樣高,渾身有使不完的力量,他這時特別希望有人來肯定他,欣賞他,贊美他,更希望有人來給他指出一條能讓自己更厲害的路。
所以,從內(nèi)心里真正認識到孩子好沖動是好事是很必要的,有了這個認識基礎,當孩子我行我素頂撞的時候,父母就不至于太生氣;當父母始終保持冷靜的時候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也越來越冷靜,越來越會控制自己。
孩子做事不考慮后果,那么我們要思考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我們自己讓孩子得到過什么自然后果沒有?比如,冷天孩子就是不愿意穿厚衣服,我們是不是強迫孩子穿上——這其實影響了孩子對懲罰后果的認識。孩子從來或很少受到過后果的懲罰,那么他當然可以不計后果,也沒可能去計后果。
冷天孩子不愿意穿厚衣服,那就不讓他穿;當因此感冒的時候,他受到了不穿厚衣服的后果的懲罰,那么下次家長的建議他就不會一概否決,而是會思考一下,這樣的行為成為習慣后,孩子一般就不會做出不計后果的行為來。
在很多小事上,我們替孩子做決定或者強迫孩子接受我們的決定,把不良的后果提前消除掉,孩子自然沒有不計后果的體驗,所以他干什么都不會把后果當做思考項目,當他長大成人后,自然做事很容易不計后果。
對青春期孩子既然不能壓服,也不能袖手不管,那怎么辦呢?
論語上說,君子不重,則不威。作為家長,要“重”,自然就有“威”,在“威重”面前,沒有哪個人是不敬重不慎重不好好思考的。
家長怎么重?我以為首先是家長要“重”視自己,重視自己的嘴,雞毛蒜皮的事情能不說就不說,非原則性問題交給孩子自己處理;到了原則性的問題時候,如果自己把握沒錯,那么就說一句算一句,不嘮叨,只給孩子講明道理,然后直接要求必須這樣做,沒有緩和的余地。
因為家長從來不在小事上較真,更不嘮叨起來沒完,那么孩子就會特別重視家長的意見,而在原則問題上家長保持溫和地堅定,那么孩子就會思考自己。不和孩子對吵,不和孩子犟嘴,只和孩子闡述他應該這樣做的道理,闡述完,就要有執(zhí)行的策略。
在真理在握的時候,家長的毫不動搖是最關鍵的,因為孩子會有一個耍賴和撒嬌的過程,比如以不吃飯相威脅,以不上學相威脅,以離家出走相威脅,或撒嬌喊爸爸媽媽,或把爺爺奶奶搬來當救兵。這個時候,家長要“重”,要有原則。
我說的家長要“重”,不要理解為“絕情”“好不通融”,而是要把原則貫徹下去。比如以不吃飯威脅父母??梢匝?,吃不吃飯是自己選擇的權利,不吃,尊重你;但是因為你是孩子,所以雖然不吃,家長還給你留一份;但家長要自己吃了。3次后,還以不吃飯要挾,對不起,那就不給你留飯了,只能到下頓一塊吃了。這個過程,家長學會控制住自己 情緒特別關鍵,一定要冷靜,越是顯得沒事似的,孩子越心里沒底,越會反省自己。因為家庭情緒冷靜,所以孩子一般除了發(fā)兩句狠話,不會做出過激舉動。
離家出走嗎?好呀,也冷靜,家長也不要立刻害怕。當孩子說離家出走的時候,我們就可以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探討離家多長時間,需要帶多少錢,甚至上網(wǎng)查一下各個城市的旅館價格和飯店價格,把網(wǎng)吧的上網(wǎng)費用也計算進去,然后給孩子說,離家一個月需要多少錢的花費。然后再搜一下拐賣人口、販賣人體器官、傳銷、流浪兒等等的新聞或視頻,心平氣和地探討如果不幸淪為這個狀態(tài),孩子應該怎么脫險,家長會怎么營救,然后告訴他,事情基本有三種結局:1、完美無缺地把你營救出來,2、你被傷害后才能把你營救出來,3、營救失敗,你被殺害從地球上消失或者被賣到黑磚窯當苦力。這個時候可以平靜地給孩子說,你再思考一上午,如果你還是堅持要走,我就給你錢你走。
當然,你走了 爸媽會很傷心,但是也只能接受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,誰都沒法。
當然,我們還可以坐下來談眼前的問題怎么解決。你非得一意孤行,那就是實在沒辦法了。不過,無論如何爸媽始終是愛你的,這點請你不要懷疑。
威脅跳樓自殺也可照此辦理。我以為,面對情緒激動的孩子,只要父母保持冷靜,就能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,然后就不會過激,孩子自己就能走到正道上來。
孩子是皇帝,家長是奴仆,完全符合“君子不重則不威”的原則。
家長的第二個重,就是重視自己和配偶,家庭中絕對不可以把孩子看做“中心”。三口之家應該是等邊三角形,各個點有各個點的位置和作用,誰也不能掩蓋誰。三角形具有穩(wěn)定性。
父母有自己的工作事業(yè)喜怒哀樂人情來往,不能因為孩子,電視不看了,酒不喝了,說話不敢大聲了,炒菜不敢放鹽了,等等,絕對不可以。一句最混蛋的話是“要學生做到的老師得先做到”,姊妹篇是“要孩子做到的父母先做到”。如果這樣,我們?nèi)祟愗M不是一代不如一代。
父母工作之余就應該應酬或看電視,孩子就應該寫作業(yè);不能說孩子寫作業(yè)父母看電視心里就不平衡??措娨暿歉改傅臋嗬瑢懽鳂I(yè)是孩子的義務,父母也是從寫作業(yè)的學生時代過來的,就應該有休閑的權利。
但是我們多少傻帽父母啊,為了顯示自己多高尚,大話炎炎:俺孩子只要在家,俺從來不看電視,得給孩子做榜樣!同志哥哎,你瞎高尚個啥,你這樣恰恰混淆了家長和孩子各自的權利、義務的界限,導致了孩子不健康的攀比心理。這典型的是好心做壞事。
另外,家長因為額外地犧牲了自己,勢必會尋求回報——孩子好成績。孩子學習不好呢?火就上來了,“小兔崽子,為了你,我不看電視不喝酒,在家里不敢高聲語,恐驚學習人,你就考這點分,你對得起誰?”孩子冷冰冰回一句“誰擋著你看電視來?”血壓立刻達到222,整個人立刻二起來,說話不計后果,然后孩子說話也不計后果,然后孩子做事不計后果,然后家庭分崩離析。
但是如果家長反其道而行呢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抗干擾能力挺強的,父母看自己的電視,孩子寫自己的作業(yè),兩不干擾。因為父母看重自己的生活,所以也特理解孩子的生活;因為父母想擁有自己的天地,所以客觀上就給孩子一片自己的天空,孩子也很樂意。孩子一看父母基本不干擾自己,所以敢放心地和父母交流一切問題,這樣看似父母不管孩子,實際上呢孩子始終相信父母、依賴父母,當然孩子就很安全了。
父母第三個重,就是要重視家庭的未來,經(jīng)常和孩子聊天,暢想自己家未來的美好生活,充分聽取孩子對未來家庭的構建意見。因為我們的重心在未來,因為要為未來的美好奮斗,那么父母和孩子就找到了共同的話題和目標,這種情況下,孩子會叛逆嗎?孩子會很感激崇拜爸媽,爸媽就重,就有威嚴威信了。當然,孩子也重,也有威信了,一家三口,各有位置,完美的等邊三角形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小生活。
這個時候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噫,青春期叛逆呢?怎么沒了?
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